2021随笔-彼岸

2021-08-01


每年都写一篇非技术性随笔,做一做自我的批判和批判的自我,今年的主题是彼岸。此岸和彼岸是一个宗教术语,第一次听说是十几年前的《或此或彼》,书虽然看不下去,彼岸这个概念却一直留了下来。如果此岸是六便士、脚踏实地、苟且生活,那么彼岸便是月亮、仰望星空、诗和远方。我们生活在生死世界的此岸,而彼岸则是超脱生死的涅槃之地。

反观如今的自己,最大的问题是又变得毫无生气了。偶尔暴躁的我,总体却是个几乎没有情绪起伏的人,随着生活的继续,内心也越来越毫无波澜。我看待自己,和自己的生活,更多像一个旁观者,如今看着毫无生气的自己,更感无聊。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和标签化的时代,我愿称之为资本对生活的异化。互联网会对自己的每一个用户记录和生成一份用户画像,是否有人关心我虽然没有情绪,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呢?不会的,他们只要关心用户画像里的一长串数字,根据这个数字判断给你推甚么广告,给你推甚么优惠能让你活跃。我根本就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的那一串用户画像,更离谱的是,随着深度学习的时代,这份画像有的部分成了谁也不懂的embedding,一个固定维度的数字,这串数字甚至动态描述了我最近的活动含义。可悲的是,这样被刻画久了,连我们自己互相对待彼此也是用户画像的方式,有点像以前的同学录。只不过以前写的是生日、星座、爱好,而今心里想的是学校、公司、年薪、车房。有了这些,我们就觉得了解了一个人,不再在乎别的了。这些就像企业做的用户画像,当我们自己也热衷于构建自己的用户画像时,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真正是谁。

我曾经也想学着别人的样子,做好计划和职业规划。按照规划,一步一个脚印的走。但我发现,这很奇怪。生活成了一个个数字,成了一个个未完成的KPI。万物皆成了数据,放佛置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世界。

我也科学的对待自己的生活,用投资收益比来审视自己的活动。这是更愚蠢的一件事了,慢慢的 这就叫失去了本心。每次路过不忘初心的标语时,我都会心一笑,该不忘的是哪个初心呢?但所谓的不忘初心,大抵如此。

我自己就是每天与数据打交道的人,但又不是想着改变世界的人,而是那种更热衷于认识世界的人。

但这不对劲,就像我后来并不喜欢游戏一样,小时候发现玩游戏带来的感觉慢慢消失了,就是游戏产生的时候也把玩家当游戏再玩,那为什么不去开发者呢?当

用户画像。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和标签化的时代。虽然企业都在竞相步入数字化管理,但社会管理早已步入数字化了。 例如你介绍自己时的年薪,Top*毕业,住着单价的房子,开着。说完,我就有了大致印象了,知道在大佬面前。 这些就像企业做的用户画像,当我们自己也热衷于构建自己的用户画像时,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真正是谁。

抛开这些数字化的东西之后,我是谁呢? 这不正是社会治理中的数字化吗,我不再思考别的了,眼里只盯着某几个数字,妄想着让数字不断增长或降低,这些数字成了人生目标。 这些数字可以是年薪,可以是房子,可以是论文数量,可以是考试分数,可以是孩子的考试分数,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了自己人生目标的数字。

这就像现在的我看比赛一样,以前半夜守在电视或屏幕前,现在是早晨随手看一下最后比分,最后代表了比赛结果的数字成了我眼里比赛的全部。

吧。就像回到了之前, 我最有生气的日子大概是本科的时候,当我们再反思自己的时候,就像一个旁观者,看着自己所经历的,所思所想。

我也学着做规划,写目标。慢慢的,生活成了数字,就像KPI一样,数字是无法带给人生气的。

信息摄取也慢慢单一了起来。

这几年,我也会觉得是不是资本带来的,但是当我处处警觉着不要掉入资本的陷阱中时,本身已经

总之,自己这样的生活节奏就不像一个人该有的样子。 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很低,做一个人该有的样子即可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周围环境其实慢慢在固化。

这好吗?挺好的,有目标的人生便有了意义感,但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,总有几分怅然若失罢了。

在这种信息密集的输入下,我再也没有了那种闲暇感,没有了那种对生活的主动拥抱感,而更多的是被命运扼住了咽喉,被生活不断的驱赶着向前走,至于走到哪,我却是无从得知的。

最后,一切皆是人设。以上的文字,可能我并不这样想,只是有利于自己的人设罢了,当我觉得这样的人设很有趣,或者会让读者觉得我很有趣,就这样说了而已。不要当真,我为人设而说的几句话就触动你了吗?我们自己的人生难道要因为别人说的一两句话就推翻改变了么,Naive。大概每一个为人生奔波的人都是美丽的,只不过对我自己而言,这美丽完全不够看。